查看原文
其他

简约精神之旅(十一)|返璞归真,厚积薄发: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徐徐道来按辔行 Author 安阳徐文祥炉中煤

返璞归真,与时俱进

教育需要返璞归真,课堂教学需要返璞归真。对教育的基本规律,孔子的表述是最简练、最朴实的,陶行知先生的表述很简单,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定位也十分朴实,教育的价值也就是守真、守常。

在十年前的时候,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推广开,当时是从江浙一带,向中西部扩展,他们的教育手段、方法十分生动。现在我们使用的课件等等,当时是内地是没有的,很多学校连一台电脑也没有的。怎么办呢?我亲眼见到,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,一位老师在讲古诗的时候,他现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小河——这是一个很善于绘画的老师,然后在黑板上挂了一条线,线上拴着一只小船,小船上有小鸟,当他需要营造这种意境的时候,他就用手拉着这条小船,让小船飘过,需要小鸟动起来的时候,他再用手动这只小鸟,现在我们只需要点一下电子笔,画面就动起来了,效果就出现了。

那时候教育的改革是非常浮躁的,当经过了十年之后,在2011年的课程标准出来以后,我们看到教育开始回归理性。好多的名师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,那就是我们走过了弯路,让人心浮躁起来。

实用主义受到了很多的批评,但是有有用处的东西才是好东西,教育不是空谈。

老子:“治大国如烹小鲜。”这是个非常好的比喻。做饭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?比如我们炒菜的时候,一定是先等待锅干了之后才能放油,不然较为轻飘的油在上面,水滴在下面,等到沸腾的时候,油就会四散喷开。所以从放油开始,什么时候放哪一种作料,都是有讲究的。同样的东西,我们炒出来的菜和厨师做出来的菜,味道是有区别的。这是因为我们掌握不好火候、我们工作的程序出现了问题。同样的道理,国家的进步、社会的改革、教育的改革,都是一步步来开展的,是有步骤的;我们的学校、我们的班级建设也是如此。真正的水平在于“烹小鲜”,因为“烹小鲜”中有大道理。

处理班级问题也是一样,当两个孩子吵架、闹矛盾的时候,他们来到你的办公室那一刻,谁是谁非,彼此心中都十分清楚。当他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,不管两人看起来有多大的愤怒,都不影响两人继续成为好朋友。可是老师通常的做法是,给两位同学分析是非、再加上一通说教、警告,需要这样吗?不需要。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站到办公室门口冷静五分钟,两个人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,然后告诉我,就这样简单。

与时俱进的价值,就在于它体现了我们做教育的进取性、开放性和创新性,运用这些原则来做工作,而不是墨守成规。

生活的小细节和教育有这么多的联系,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,才能做真正的教育。

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

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”这是苏轼的话。

做老师,读书、学习非常重要。我们这些天听了这么多的讲座,可能觉得这些老师讲得都很有道理,但是自己能学得到多少呢?如果能拿其中一点,在你的班级里试试就可以了。我们读了那么多书,未必都实践。我只需要用有用的东西就行了。

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我的老师问我:还读书吗?我说:读。老师又问:读书有用吗?我说有用。但是有什么用,我也不知道。是的,不知道。后来我连工作都没有了,在别人看来学都白上了,别说读书了。再后来,我通过考试又获得了工作,这时候我又见到我的老师,读书的用处我可以说清楚了。没有前面的阅读,我怎么能通过这次考试呢?要知道我根本没有复习,却考到了前十名。后来,我们区的副局长说,在那么多参加考试的人中,我只记住了三个人,其中包括你。

这些,不是读书的成效吗?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要落到教学中,但是读书一定是有用的。

有的老师总觉得读书没有用。什么时候有用呢?谁也不知道;再说有什么用呢?是不是非要是功利性的东西呢?

我们积累了那么的经验、读了那么多的书,我们积累出来的东西,拿到教室里去实践的东西只是很少很少的,只是自己知识宝库中的一点点。所以博观是前提,约取是目的。

像我,家里藏书3万册,按照一年读300本的速度,需要100多年才能读完,所以这么多的书不是为了读完,关键是为了约取,为了有用,如果仅仅是读完,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,读了再多的书,也只是两脚的移动书橱而已。

再来说“厚积而薄发”。我们的许多老师,一辈子从教几十年,不管是对自己的学生,还是对自己的家庭,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流传下来。就像我的师父于永正,去年去世了,在他去世前曾有过这样一篇文章,标题是这样的“我的生命在文字中延续”。他的文字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。

他去世前两三年的时间里,他已经不出来讲学了,但是在去世前的半年里,他又出来参加一个研讨会。研讨会上,将他一生的教育教学主张进行了总结——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教学主张,我也有,他最后给自己的教学主张定性为“儿童的语文”——不管是本色的、灵动的、绿色的、诗意的、天然的,都不如他的语文教学境界之高,他关注的终极目的是人、是生命,而其他人关注的都是课堂的外在形式。所以今年,在我们学校,全体语文老师参加的一个课题是,于永正“儿童的语文”哲学层面的研究。

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关注到人,关注到生命。

“厚积薄发”,体现一种谦虚,教育人们博览好学,在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去其糟粕,精取,微取;以此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、提升技能水平,再以此为基础,方可授教他人,不致于道听途说误人子弟。

《文心雕龙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观千剑而后识器,操千曲而后晓声”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上也有,当我有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的经验,我上了那么多的观摩课、汇报课、展示课、优质课以后,我才真正理解了“观千剑而后识器,操千曲而后晓声”的含义。是大量的实践让我们有了对事物的评判标准,让我们心理有了一个尺寸。

我高中时代有一个同学,他独特的地方在于,你每唱一首歌曲,唱到第二遍的时候,他就可以吹箫给你伴奏,因为他练习的太多了。“操千曲而后晓声”,就是这样的道理。积累,丰厚的积累,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。

我去参加优质课大赛的时候,安阳电视台的一位播音员为我正音。我仅仅读了几个词语,人家就对我说:第一,你说话有尾音;第二,你说话的时候舌头的位置放偏了,发音有问题。这两句话就把我征服了,这就叫专业。这就是“观千剑而后识器,操千曲而后晓声”。

很多老师总觉得课堂教学提升太难了,真的是吗?我们有没有钻研上千个课例呢?甚至根本不用那么多,也许上百个就足够多了。这些年来,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每学期必须钻研两个课例,在校级及以上的场合做公开课,必须有人来听课,如果没有这样的选拔、评比活动,我就邀请学校领导、教师来听课。

如果有选拔活动,我跟校长要求,主动参加,但是我只参加展示,不参加上一级的比赛,我就是为了给大家带来一点压力。去年,我一共有十个课例,每个课例从备课到实录到课堂反思,不少于一万字。十个课例就是十万字,如果坚持五年就是五十万字,我还怕自己没有成果吗?

北京有个培训公司,给我的培训日程安排到了12月份,因为前面的都是通识培训,后面的是同课异构,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确定了,后来问我是不是可以?我说当然没有问题。

在鹤壁、在许昌,我参加的同课异构活动,甚至都没有做过任何准备,我可以现场备课。

这种底气从何而来?就是因为“观千剑而后识器,操千曲而后晓声”。做得多了,心中自然有了分寸。

去年,我听黄厚江老师的课,跟他学习一周,在学习的过程中,我一边听一边记录,回来后我梳理出72条语文课堂教学诊断,包括语文观、教师观、学生观、课堂观、操作观等等几个方面,分为理念和实践几个主要的类别。我知道,这和我长期的积累是分不开的。

我们那么多的老师,做了很多的事情,能不能把它归纳总结为自己的文字、让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呢?


声 明

本文系原创文章,版权属于作者所有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。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